江苏南京:从球场到荧屏,“苏超”IP应如何跨界?
7月10日,由南京文化产业协会主办、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协办的“金梧桐文化产业系列沙龙”在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举行。来自文化、旅游、体育、媒体界的3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,以“探索‘苏超’IP的文化产业活力”为主题,解码“苏超”火爆背后的文化密码,共探体育IP与文旅、文创、微短剧等产业的融合路径。
7月5日晚,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内,6万余名球迷共同见证了“苏超”南京队与苏州队的对决。赛场之外,全市66个观赛“第二现场”覆盖重点商场、街区和商家,吸引超百万客流,带动商品销售额3.4亿元。

比赛现场。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。
“苏超”赛事也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。“莫愁旅游”将众多与“苏超”相关的优惠信息进行整合,涵盖景区景点、住宿餐饮、大型商场等多个领域,为球迷和游客提供“一站式”查询服务。南京旅游集团莫愁科技副总经理阮夕华表示,南京旅游集团围绕“苏超”开展的工作主要是氛围营造、基于莫愁平台提供福利优惠以及线上推广等3个方面。随着“苏超”火热进行,“赛事即旅游”的创新思路也在文旅产业逐渐成熟,通过串联赛事举办地的文旅资源,设计主题旅游线路,打造“赛事+”消费生态圈,让体育赛事成为撬动文旅经济的新支点。
半年时间内,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已吸引30余家微短剧上下游企业落地,入驻企业百川短剧一年产出微短剧近200部,拥有近千部微短剧的版权;浦口区持续“加码”微短剧领域,已集聚微短剧企业31家,2024年累计拍摄微短剧234部;秦淮区成立“秦淮有戏”微短剧中心;溧水区首部微短剧在5月杀青……微短剧赛道不乏南京企业的身影,而在“苏超”赛场之外,如何与微短剧行业进行融合嫁接,沙龙现场,来自江北新区、浦口区、溧水区的影视机构代表碰撞出创意的火花。
百川短剧出品人顾建亮表示,微短剧和足球都会给观众带来一些情感释放,将足球和微短剧结合,从“草根逆袭”的角度执行,可能会产生共赢的效果。
南京南山光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翰杰说,微短剧的创作对于故事的要求是非常高的,目前有关“苏超”的内容,还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,希望能有机会与“苏超”球队之间通过采访等方式了解团队背后的故事。
溧水区传媒集团融媒影视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易表示,与“苏超”相类似,溧水区传媒集团自制的短片,题材是以篮球为主,“因为微短剧终究需要以客户需求、市场反馈为核心,我们认为围绕‘苏超’主题的微短剧应当也是如此。”
“‘苏超’的成功在于其突破了‘体育竞技’的单一属性,成为连接城市文化、商业消费与情感认同的超级IP。‘苏超’所代表的是新消费观念结构下的消费渠道。”金梧桐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敏说。
“苏超”IP的活力源于跨界融合的勇气与创意。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,希望通过此次沙龙,在文创、旅游产业的基础上打开“苏超”与微短剧产业结合的新思路;同时,也希望通过大赛活动平台等方式,为内容创作者和作品拍摄落地提供嫁接,以此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,推动地方经济创新发展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