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超的快乐她们懂!走近上海一支业余女子球队,队员80后到00后都有

这个夏天,苏超是名副其实的顶流。江苏人民争相购票,现场支持自家球队;全国人民也没闲着,除了观看直播,更多的人参与玩梗,兴致勃勃地分析球场内外的趣闻。

足球,果真是超越地域、年龄、性别、社会分工等种种分别的“快乐源泉”。

今天要讲的故事,也和足球有关,和快乐有关。故事的主角,是一群爱踢球的女生。相较于在场边摇旗呐喊,她们更乐于扎起头发、穿上钉鞋,亲身感受绿茵场上的燃情时刻。

平时的训练时间靠“挤”;有比赛就认真对待,不为输赢所困;是否有观众,观众是否为自己欢呼,都不重要……业余的身份,让她们免于束缚,单纯地享受爱好,享受成年之后更为难得的、团队运动中“长”出来的友谊。

在一个闷热的夏夜,“江苏一哥”之争在南京上演,而我来到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足球场,观摩了一场可能并没有多少人观看的球赛。

场边观赛的路人。吴越摄

维系一支球队不容易

从同济大学四平路大门进校园,左拐,很快就能看到气派的一·二九运动场。不过,当晚的比赛不在那里举行。与大运动场相隔一幢体育部大楼的地方,有两个铺设人工草皮的“铁笼球场”,适合踢规模小一些的8人制足球。我在北侧的球场见到了“和平与爱足球俱乐部”(Peace & Love Football Club,简称PLFC)。

“今晚的对手很强,但我们也很努力!大家正在热身呢……”一接头,队长李阳就介绍起比赛双方的情况。穿紫色球衣的是PLFC,穿黑色球衣的是上海女子国际足球俱乐部SWIFC,一支目前沪上规模最大的以外籍女性为主要成员的女子足球队。

从事体育行业的李阳,8岁开始踢球,球龄已达30年。5年前,出于“想找一群伙伴一起踢球”的想法,她在上海创立了PLFC,希望成员们“可以无差别地参与足球,对待队友和对手充满爱与尊重,对待足球则全力以赴”。

组队的过程不算艰难。“毕竟是在上海。”李阳说,上海的足球氛围“在全国数一数二”,参加包括足球在内的各项运动的女性很多,招募帖一发出就有人响应。但上海又真的很大。40来名队员分散在杨浦、浦东、嘉定、奉贤等区,要维系一支能定期训练、一起参加比赛的固定队伍,不容易。

或许,正因为保持这样一支队伍不容易,大家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机会,尤其是像当晚这样,能和强有力的对手一同竞技的机会。算上替补、啦啦队,PLFC来了近20人。其中一位担任球队经理的女生,甚至专程从外地赶来。

李阳说,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,这位女生今年已不在上海工作,但偏偏是球队财务这个“为爱发电”的岗位,她坚持要保留。其实,财务方面的事情大都能远程操作,但只要周末有时间,她还是愿意回上海,回到团队所在的地方。

比赛中。 吴越摄

在加班的间隙踢场球

比赛分为4小节,每节20分钟,节与节之间有5分钟休息。一位PLFC队员从我面前走过,喝水。我顺势问她:“平时多久来踢一次?工作忙吗?”

“忙啊!”她大声回复:“今天就是加完班赶过来的。”这可是周六啊。

在加班的间隙过来踢场球,听上去颇为辛酸,却是不少队员的真实写照。90后陈莹颖是位建筑师,平时“有画不完的图、建不完的模”,但在球场上奔跑的两个小时,是她为数不多的、能自己掌控的“高质量”时间。

在微信群里为伙伴们摇旗呐喊的陈娅,因为一段时间没来参加训练,已经被队长“黄牌警告”。在商业地产行业工作的她,用这样的表述形容工作的忙碌程度,“同事们都不下班”。

新时代职业女性,大都希望在职场上得到进一步发展,因此,为工作拼搏是必须的。但工作忙归忙,不能丧失自己的“坐标”。合理安排业余时间,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,就是她们在茫茫职海中抛下的锚。

对陈莹颖来说,重返球场,是延续幼时的绿茵梦。对陈娅而言,足球并不是一开始的选择。

“2022年下半年橄榄球、飞盘等运动在上海火了起来,我都去尝试过,最终来到足球场,在PLFC安定下来。”陈娅说:“越来越能感受到,工作压力很大的时候,在球场上跑一跑,和队友一起动一动,既是一种放松,也是一种精神按摩,让人可以暂时远离‘卷得飞起’的工作,回到一种乌托邦式的校园活力。”

奔跑的姑娘们。 吴越摄

尊重和信任是基础

当下年轻人流行互相询问“是I人(内向型人格)还是E人(外向型人格)”,本以为,能适应球场上互相拼抢的大多是E人。没想到李阳告诉我,球队I人也不少。望着这群不断为队友鼓掌加油,为每一次射门、抢断欢呼的人,我表示难以置信。

有人说,竞技体育之所以好看,是因为没有人想输。输赢带来的是“高下之分”,这也很正常,但这支业余女子球队似乎并没有那么在乎一时的成绩和排名。也因此,面对强劲的对手,她们心态如常,只要有队友射出一记威胁性的球,哪怕被对方门将稳稳抱住,随之而来的都是热烈的掌声和鼓励。

队员们说,能和伙伴们一起踢球已很快乐、很满足,“比赛嘛,就是玩儿”。

采访前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,上海现在业余女子球队不少,但许多都设置了门槛,把零基础足球爱好者拦在门外。而李阳在队伍成立之初就很确定,“人都是从新手成长起来的,总有新手刚接触这项运动,需要一个入口”,她希望PLFC就是这个入口。

陈娅回忆,融入球队的过程并不难,训练时,有基础的老队员会特意抽时间进行新人的教学指导。为了尽可能地让更多队员参与训练,球队会努力协调场地和时间,挑大多数人方便的地方。

当然,不是所有报名的人都会被招进来。李阳说,新人会有一两次试训机会,有人缺乏时间概念,迟到了也不以为意、毫无歉意,大家就会一致把她“投出去”。有人青少年时期踢过球,一上来就炫技,还嫌其他队员“跟不上”,试训也不会通过。

尽管不是规矩森严的职业俱乐部,但李阳觉得,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,任何精妙配合的基础是彼此之间的尊重和信任,如果连守时和友爱都做不到,注定无法进行下去。留下来的人,则随着岁月流转,成了亲密伙伴。

双方激战中。 吴越摄

伤病过后继续上场

搜索踢足球常见的运动损伤,会跳出一长串名词。看到作为队长的李阳没有换上队服上场,我隐隐觉得,事情没那么简单。一问才知,她正在经历漫长的康复过程。

过去3年,李阳做了两次手术,一次是右膝半月板撕裂,另一次是左腿前交叉韧带断裂,不仅身体要承受伤痛,对心理也是极大的考验。可即便如此,她还是不愿“退役”。“像这样对抗性比较强的比赛我不会上场,平时队内训练还是可以参加的。我的目标是安全地踢到老。”李阳说。

队里的其他成员也或多或少经历过伤病。一位队友,三周前在比赛中防守一个任意球,没想到对手脚劲比较大,球砸到身上,直接肋骨骨裂。还有一位队友在之前的比赛中不慎脚踝韧带断裂,手术之后歇了一阵,这次又继续上场了。

了解完这些,我眉头紧蹙:“这么危险,家人朋友不劝你们放弃吗?”

李阳指了指场上的裁判,“你看看他。”其实,我一到球场就心生疑问,女子足球比赛,裁判为何是个男生。原来,他是其中一位队友的男朋友,只要有时间,一定会陪女朋友来训练、比赛。除了裁判,他还客串过门将、教练,还会帮忙订场地、提前占位。

过去,人们习惯看到男生在球场上挥洒汗水,女生在一边鼓劲支持。在如今的女足俱乐部,情况“反转”了。听队友们说,有的伙伴一开始爱上足球,恰恰是因为男朋友或者丈夫是足球迷。所以,每当她们有训练,家属也不会把人送到就走,而是在场边欣赏姑娘们的英姿。

比赛时,隔壁球场的人隔着网围观。 吴越摄

“女孩子踢球越来越普遍了”

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,PLFC队最终2:4负于SWIFC队。但能收获两粒进球,对队员来说已弥足珍贵。比赛结束后,双方队员握手,举着队旗合影留念,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。

成立5年,PLFC吸纳的队员年龄跨度不算小,从80后到00后都有。看着比自己小一轮的队友,陈莹颖感慨,自己小时候很少看到有女生踢球,读初高中的时候想踢也只能和男生混搭、随便玩一玩。“现在不一样了,女孩子踢球越来越普遍了。”

李阳也觉得,这几年上海业余女子足球队“增长速度很快”。一方面,她乐于看到越来越多的女生参与这项运动,但另一方面,人多了,球场变得越来越难订。作为组织者,她既想在市区交通便利的地方搞活动,吸引更多人来,又不得不考虑价格。“在市中心,有的五人制球场踢一场球要1600元,成本太高了。”

在PLFC,队员每个月缴纳150元会费,最多可以踢8场,不用另外交场地费,饮用水也包括在内。来踢球就好,不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就能获得快乐,这或许也是大家喜爱足球的原因之一。

“当然,我们也参加了一些比赛,得到了各行各业赞助商的支持,不然俱乐部很难维系到现在。”李阳补充。

收拾完空瓶,离开球场。暮色渐深,校园里安静下来。领队陈畅和队长一边往外走,一边聊起童年的足球偶像。见我“接不住”话头,她抛出了苏超的话题。这个夏天,恐怕没有人没听说过苏超了。

比赛越来越精彩,陈畅看得越来越起劲。除了欣赏球赛本身,她也为全国人民关注足球的劲头高兴,“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足球、爱上足球,最好自己也上场踢球,把中国足球发扬光大!”

“那你支持哪支队伍?”我发出“灵魂拷问”。

对面是这样的回答的:“我本身是贵州人,但家里人有南京的,那就支持‘南哥’吧。”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