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安保球员“腿” 京东保球迷“票”,苏超引爆保险“花活”
当“没有假球,全是世仇”的标语响彻球场,当“常州打响笔画保卫战”登上热搜,2025年的“苏超”(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)以破圈之势点燃了这个夏天。
场场爆满,一票难求的热浪背后,一场金融机构的“暗战”也悄然打响。中国平安、新华保险、中国人保等保险巨头,连同总冠名商江苏银行,纷纷以深度合作姿态涌入这片体育营销新蓝海,借势顶级流量,重塑品牌形象,挖掘年轻客群,布局体育金融的未来版图。
“苏超联赛火爆,赞助比赛能够增强公司品牌曝光度,是品牌宣传的良机,也是保险公司借机进行场景化营销的良机。”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在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苏超球员身份构成具有高度社会代表性,工人、教师、学生等非职业运动员占比极高。这种多元职业背景下的运动损伤数据,恰是保险公司破解业余体育风险精算难题的关键。苏超赛事为保险公司提供了真实场景下不同年龄、职业、运动强度的风险发生概率样本,为开发区域性赛事保险、业余运动员专项保险等创新产品提供数据支持。
“黄金腿”与定制方案:保险巨头的赛场护航
“苏超”甫一开赛,江苏本土险企紫金保险便以“近水楼台”之姿,成为官方供应商。其量身定制的赛事综合责任险、工作人员意外险、公众责任险,编织了一张覆盖赛事组织者、工作人员乃至现场观众的全方位风险防护网。专业服务团队全程驻守,提供从风险咨询到快速理赔的一站式保障。
随后,一场由球迷喊话引发的“戏剧性”合作将中国平安推上“苏超”舞台。面对球迷“叨叨傅”在社交媒体上喊话“希望平安把专业保障和极速救援带到苏超赛场”,平安高层迅速回应,并迅速宣布成为南通赛区官方合作商。
平安使出的“杀手锏”是其曾服务于国家队的明星产品——“黄金腿”保险。这款聚焦职业运动员下肢的“人体局部保险”,为南通队全体球员提供了总保额超4460万元的专属保障,覆盖比赛与训练中的风险及专业医疗服务。同时,平安还为现场观赛球迷提供公众责任险,将安全网延伸至观众席。
新华保险紧随其后,官宣加入南通赛区合作阵营,承诺全方位赋能赛事。国寿财险则与赛事主要承办方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“牵手”,合作范围横跨赛事风险管理、场馆安全、产业投融资及全民健身服务提升。
中国人保创新构建的“责任险+体育运动意外险+观众意外综合险+志愿者险”四重组合拳,精准覆盖各赛区需求:南京奥体中心获5000万元公众责任险加持;常州3.67万名观众及工作人员享有专属保障;无锡裁判员获得专属防护;扬州339名志愿者拥有1.12亿元风险托底……多维保障方案交织成立体安全网。
金融营销的巧思也在绿茵场绽放。京东旗下保险平台“京东保”借势推出10万份免费保单体验,并打出“输赢都报销门票”的口号,与宿迁队主场“买保险,上京东”的蓝色球衣形成呼应。险企的集体涌入,清晰勾勒出体育保险市场的巨大吸引力。
金融机构竞逐苏超,绝非一时心血来潮,其现场及线上聚集的年轻、中年主力消费人群,正是金融机构梦寐以求的目标客群。“苏超的粉丝群体以Z世代为主,重视本地文化认同,保险公司借此进行品牌再塑,强化在新生代与川渝地区的渗透。并且,体育赛事天然契合高频、高黏性传播,赞助苏超可为健康险、意外险等产品嵌入真实应用场景,如观赛保险、运动损伤保障、赛事取消赔偿等。”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、教授朱俊生向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,部分保险公司通过赞助苏超赛事,实则在拓展健康+服务闭环,如对接运动健康APP、体检、康复、营养管理等延展服务。
体育赛事所承载的拼搏、活力、团结精神,还与金融机构渴望传递的稳健、可靠、积极向上形象天然契合。李文中指出,保险机构通过支持区域性体育赛事,深度响应国家“加快建设体育强国”的政策导向,既彰显企业社会责任,又培育潜在保障需求人群,形成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向循环。
今年4月,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体育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要求构建多层次、广覆盖的体育金融服务体系。朱俊生表示,企业选择苏超是主动贴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路径,也是ESG导向下对“社会价值”投资的回应。
机遇与挑战并存:体育保险的突围之路
尽管金融机构热情高涨,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,面临诸多挑战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在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当前体育保险的风险评估和数据积累不足,导致风险评估和定价困难,产品创新不足。
李文中进一步分析,当前面向职业运动员的仅有“黄金腿”等零星保险产品创新,大众体育保险则被普通意外险简单替代。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体育风险数据缺失,保险公司难以进行产品与服务创新。同时,发展体育保险需同时精通保险、精算与运动医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,但实际这样的人才几乎没有,严重制约了体育保险的发展。
朱俊生补充道,体育类风险高度个性化,缺乏成熟的定损、精算模型,导致产品同质、定价粗糙。并且,公众对运动风险认知不足,投保意识薄弱,造成市场渗透率低;部分专业运动员、赛事机构投保积极性不高。“由于缺乏稳定获取运动行为、生理指标等数据的渠道,制约了风险画像能力,保险公司难以形成精准定价与动态管理。不仅如此,赛事类事故涉及场地、主办方、个人等多重因素,责任归属复杂,导致赔付周期长、纠纷率高。”
如何破局,让体育保险真正惠及更广阔市场?专家们开出“药方”。王国军认为,要加强产品创新,保险公司应与体育赛事主办方、俱乐部、体育场馆及运动协会等建立紧密联系,为赛事提供定制保障方案,并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提供快速理赔等一站式服务,提升市场认知,加强科技赋能。
朱俊生认为险企应该从四方面着手,一是建立专项数据库与风控模型:联合体育机构、医疗机构构建运动数据平台,开发动态风险评估体系。二是丰富产品形态与渠道:推动“运动行为+保险”融合,如嵌入智能穿戴设备、赛事报名平台、运动类APP中,提升投保便捷性。三是推进场景化保险嵌入:借助赛事、运动平台、体育培训等场景推行“嵌入式”保险,让保障“随运动而生”。四是完善行业标准与监管机制:推动出台体育保险示范条款、责任认定标准,减轻企业风控与理赔压力。
李文中则建议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进行运动损伤动态数据库建设,并与保险公司共享相关数据。同时,加强科技应用,借助可穿戴设备进行运动数据采集。针对不同体育场景进行保险产品分层设计,例如针对职业体育可以有运动意外伤害保险、运动失能保险、运动员养老年金保险、体育赛事取消保险等;对于校园体育活动可以有运动意外伤害保险、运动校方责任保险等;针对社会公众,可以开发单项体育活动卡式意外伤害保险等。并且联合高校、体育协会等机构进行体育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。
苏超的爆红,如同一面棱镜,折射出中国体育产业蓬勃的活力与无限可能。金融机构,尤其是保险公司的争相入局,绝非简单的“蹭热点”,而是一场基于流量红利捕获、品牌形象焕新、政策东风借力以及未来赛道卡位的战略行动。尽管体育保险市场仍面临认知、产品、人才等多重挑战,但在政策持续推动、市场需求觉醒、机构创新求变的多重合力下,这片蓝海的航道正逐渐清晰。
发表评论